精選分類 書庫 完本 排行 原創專區
令玲繁體小説閲讀 > 其他 >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 第1779章 祥興紀年(大結局)

最新網址: 方臣祐的到來證實了蒙元大汗鐵穆耳已經潛逃出宮,眾人皆是大驚,唯有皇帝似鬆了口氣,但其也隻是淡淡言道‘知曉了’。然後好言安撫了一番方臣祐,讓人帶其洗漱休息,好生照顧不準有絲毫怠慢。

眾臣此時也才知陛下對蒙元朝廷滲透之深,經營之久,連內廷總管都為其收服,為己所用,如此蒙元大汗的一舉一動都在其的掌握之中,有這等助力豈能不勝。大家再看向皇帝的目光除了佩服,也多了敬畏。

雖然暫時跑了鐵穆耳,但城中的清剿戰鬥依舊有條不紊的展開,至傍晚大的戰鬥已經結束,各處火情被撲滅,城中隻有零星的槍聲響起,除了巡城的軍卒腳步聲,野狗的偶爾吠叫聲,昔日繁華的都市陷入了沉寂,彷彿一座死城一般。

漫長的一夜後,淩晨十分有快馬馳入行營,信使直奔大殿稟告:昨夜近衛軍會同禦前護軍騎兵旅將潛逃出宮的鐵穆耳一行人圍住,經一夜激戰儘殲其部。蒙元偽汗鐵穆耳在突圍途中被亂槍打死,隨扈的樞密使闊裡吉思斷後被射殺,中書省左丞不忽木暗夜中墜馬,被馬蹄踐踏而死。

隨行的蒙元偽汗太後以下妃嬪二十餘人被俘獲,隨護的都威衛萬戶察罕以下及怯薛軍三千餘人儘數被殲。繳獲偽元印璽多枚,戰馬千匹,珠寶百餘馱,一應宮禁之物無數,戰場仍在清理之中。

趙昺又問及詳情,信使稟告道:在戰前事務局探子暗中對大都城周邊三十裡的村鎮進行了詳細調查,共篩選出有疑點的村落十餘處。這些村鎮皆有一個共同點,皆是在大都城建成後由它處遷徙而來,又以蒙古人為主,占地廣闊,除了耕種的土地外,尚有牧場,飼養大量馬匹。且所處之地較為偏僻和封閉,與周邊少有往來,甚至幾十年來婚嫁皆不出村。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圍城之前,蒙元朝廷為了充實力量將周邊村鎮遷民入城,可這些村鎮並未受此影響。在宋軍到來後,他們主動捐納錢糧表示臣服,富戶獻出土地分與村民,簡直就是‘模範村’。但也正是這些反常行為成了事務局的懷疑對象,對他們加以監控。

事實上這些村鎮都是反骨仔,當鐵穆耳密謀潛逃之時,遣人暗中聯絡他們,從其處調集人手和戰馬,準備糧草,做好接應的準備。事務局也從蛛絲馬跡中判斷出大致範圍,卻不能斷定具體的地點,隻能在周邊撒大網。

昨夜,鐵穆耳一行人在底下向東北方向潛行了近三十裡,在一處村莊內中出現。為了不打草驚蛇,將他們一網大儘,事務局所屬武力並冇有急於動手。直到他們夜渡榆河,準備再過潮白河進山之時才驟然殺出,將他們困在兩條河間,殲滅於河灘之上。

敵酋授首,標誌著一個國家的滅亡,眾人興奮不已。趙昺下旨命江璆率臣屬首先入城處理善後和接收事宜,又命鄧光薦與脫歡、方臣祐隨後入城再次甄彆鐵穆耳的屍身,以防其詐死逃脫。同時命陸秀夫起草詔書向臨安告捷——大都城破,蒙元滅國!

次日,鄧光薦呈報,經脫歡和方臣祐仔細甄彆確是鐵穆耳無疑。趙昺下旨命將鐵穆耳及殞命的後妃屍體成殮,置於東華門外的偽樞密院大堂,供蒙元舊臣遺民憑弔,著脫歡在城外擇地建陵妥善安葬。闊裡吉思和不忽木的遺體讓家屬領回,自行祭奠和安葬。

趙昺此舉似是施恩讓遺民祭奠,可在他人眼中確與曝屍無異,隻是為了報複蒙元滅國之恨。實際上他的思想冇有那麼齷齪,而是另有深意,隻是想讓蒙元遺民親眼看到鐵穆耳的屍體,消除其已在破城前潛逃的流言,免得再有蒙古人利用其借屍還魂。

鐵穆耳靈樞運抵當日,晴朗的天空突然陰雲密佈,一場暴雨驟然來臨,傾盆大雨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將護城河水都染成了觸目驚心的黑紅色,流出二十裡外顏色才漸漸淡去。也不知是老天在為一個王朝的覆滅哀鳴,還是在迎接一個新朝的複興。

五日後,脫歡奏報陵墓已經建成,請旨移靈。其陵選在城外一處皇苑,仿漢人陵墓修建,但倉促間建成十分簡陋,規模甚小,占地不過五畝,封土隻有兩丈高,因為南朝冇有賜下廟號和諡號,陵前墓碑上隻能以漢蒙文題寫‘元末帝之陵’。趙昺開恩,允其在陵區建寺供奉祭祀,為其守陵。

十日後,江璆奏報,城中基本清理完畢,此戰城中軍民傷亡甚重,搬運出城屍體達三十萬具。北城戰鬥最為激烈,毀損房屋上萬間,道路、商鋪幾乎無一得存。皇城經曆阿難答的荼毒和戰火波及,房屋被毀上千間,但商業區大體得以留存。宮城中由於冇有爆發激烈戰鬥,除皇後翰兒朵皆被燒燬,周邊的殿舍受到波及外,大部分殿宇得以完整保全。

趙昺下旨先將損毀的城垣和城門修複,疏通城中的道路,允許逃出城的百姓回城重新擇地安居。被俘的蒙元官吏經篩查後可以留用,以便彌補官員短缺的情況;蒙古人除商人和工匠外禁止回城,民遷往山東和兩淮地區分散安置,被俘兵將和官員暫編為伍充作役軍,後續再做安置。

此戰後,城中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銳減,由八十餘萬人到不足三萬,而大都城也由百萬人口減少至不足十五萬。這樣做雖然殘酷,但是也是為了日後的需要,要將不穩定因素消除。

不過破城後所獲亦是甚豐,僅糧食就得到百萬石之多,從舊朝勳貴手中收繳金達三十萬兩之巨,銀兩千餘萬兩,珠寶器皿無算,可見蒙元官員貪腐之盛。而宮中也尚存有大量寶物,其中不乏女真當年掠奪汴京皇宮,蒙元強搶臨安皇宮中的舊物,這讓趙昺不由感歎世事弄人啊!

九月初一,行營遷入大都城,趙昺在大明宮舉行大朝會,召見文武眾臣,同時下旨嘉獎有功,犒賞三軍,大宴三天。但他並冇有久留大都,半月後任命江璆為河北、河南和山東製置使,兼領燕京府事。

與此同時,開始佈置撤軍,第一軍和炮一師駐留大都,戍守山南、山北諸州;第二軍開赴真定鎮守;第三軍開赴長安鎮守;第四軍前往山東;第五軍前往山西;第八軍仍回襄樊;第十二軍和十三軍搭乘海船返回駐地。

將開戰後編成的十數個保安旅改編為邊防軍分赴宣德、開平、寧德等沿邊重鎮戍守。第一水軍留駐直沽,保衛海防和海運通路。陸戰隊各自規建,工程師則負責在沿邊修建戍堡,利用枯水季修通大運河至大都城內的運河。佈置完畢,行駕乘舟沿運河南下還都,至此第二次北伐勝利結束……

祥興十九年,在趙昺主持下進行行政區域改革,大宋全境共重新規劃爲二十個省,一百餘府、千餘州(縣),形成中央、省、府、州(縣)四級行政管理機構。

同年,趙昺下詔加強海貿,鞏固舊有西洋航線外,利用新開辟環球航線,打入北美、北美市場。同時在南北皇田試種引進的玉米、花生、番薯等新品種。

祥興二十年,趙昺著令兵部製定軍事要地圖譜,對禁軍和州軍進行整編,擴充騎軍,加強邊防軍力。經多番研討後,保留八個軍的禁軍,炮軍擴編為五個師,騎軍十個師,水軍保留大小艦船千艘,遠征軍得以繼續保留作為戰略支援軍。內地州軍縮編為旅,編餘兵力加強到邊防軍。

調整後大宋保有禁軍三十萬、州軍十萬,邊軍二十萬,共有兵力達六十萬。而後對諸部軍將進行調整,江鉦致仕,韓振接任樞密副使,一乾禁軍老將回京入樞密院任職,一大批青壯將領晉升各部主將。

祥興二十一年,趙昺任命降臣方臣祐為高麗招討使,出動水、步軍三萬前往高麗。李氏不敢交戰請降,願為大宋屬國,降爵為王。趙昺賜其為高麗王,以方臣祐為監政,長子入宋為質,年年納貢。

江南人口增長日益,耕地不足,趙昺下旨江浙人口北遷河北、河南,湖廣人口充實川蜀;又遷山西之民前往陝甘寧地區。將歸附的蒙古人口安置在沿邊,並置州縣管理,將草場分與諸部,各部間不得相互侵擾。

同年,皇長子趙璟至學齡,趙昺冇有沿襲於宮中聘請帝師教育的舊例,而是讓其入皇家學院學習。此舉引發轟動,京城子弟紛紛入院學習。

祥興二十二年,陸秀夫等老臣請辭致仕,趙昺以文天祥入主中書省、江璆支援尚書省,陳則翁入門下省,林之武、蔡喬、莊公從等人入京進入六部任職。

趙昺下旨改臨安為南京,燕京為北京,開始營造宮城,整修城垣。

祥興二十三年,趙昺北巡,駐蹕開平府,調諸部草原演武,蒙古殘部慌忙北奔,大宋得民數萬戶。

次年秋,趙昺親領大軍二十萬,分三路深入草原追剿蒙元殘部。此時蒙古人經過數年內鬥,人口銳減,已形同散沙,大部自知不敵紛紛歸附,少數遠遁漠北,大宋收複和林,設置安息總管府管理。

祥興二十五年,扶桑內亂遣使請求歸附,趙昺斷然拒絕,並切斷與其的所有貿易和文化交流,此策使其與外界日漸隔離,十數年後便陷入衰落,國民貧苦,技術落後,內鬥不已,最終一村之地也敢稱王。

祥興二十八年,海外作物在中原試種成功後,趙昺向西北各地推廣,並將玉米、花生和番薯作為必征的賦稅,數年後各地遍植,使乾旱貧瘠之地得以豐產,使民免於饑餓。

同時,趙昺又下旨將皇家所屬工坊北遷中原,開發礦場,建立工廠,促進工業和紡織業發展。

祥興三十年,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大宋經濟日益強盛,貨物行銷四海,趙昺著手推行平民免費教育,在各地開設新式學校,並改革科舉,一改以經史取士的慣例。

祥興三十五年,趙昺立皇長子為儲,開始讓其學習政務,處理國事。

祥興四十年,趙昺自南京出發南巡,重走當年入江南的路線,曆時一年足跡遍及沿海諸省,在泉州拜祭了圓寂的師傅。又乘舟出海至瓊州,看遍昔日山水,終於在海之南題寫了心心念念已久的‘天涯海角’四個大字。

祥興四十二年,楊太後駕崩,趙昺將太後葬於紹興皇陵。次年遷都北京,但其久居南京,將政務交予監國的太子打理。他醉心於編寫教材,教導學生。

祥興四十五年,趙昺乾脆禪位於太子,改國號複興,自己除專注於教學外,開始發明打造各式機械,推廣蒸汽機的應用,使得大宋進入了工業化時代,進入了工業文明。

複興五年, www.ukansh.com知天命的太上皇打造了數艘蒸汽鐵殼船,率領一支百艘萬石大舟出海環遊世界,直至數年才歸,不僅帶回了各種珍惜動植物,還開辟了數條新航線,更重要的是讓大宋士子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複興十年後,太上皇身體日漸衰弱,很少在離京,除了編撰書籍後,含飴弄孫,便是與昔日老臣喝茶回憶往事。

複興二十年,太上皇常常望著天空發呆,一個夏夜突然雷雨驟至,其麵現喜色言:吾回家了……便悄然逝去!

太上皇駕崩後,趙璟遵遺囑將其仍葬於紹興皇陵,伴於楊太後陵寢旁,周邊陪葬著與其一起打天下的祥興舊臣。

眾臣商議給先帝上廟號卻犯了難,祥興帝文治武功本朝曆代皇帝無能出其左右,不僅恢複了漢家江山,還向西北拓地萬裡,並推動了大宋軍事、文化、科技和醫學、農業機械,乃至天文等等的發展。

最終,皇帝趙璟還是覺得其收複中原,恢複江山的功績最為顯赫,上廟號武宗……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儲存設置
恢複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